鳌头矶

鳌头矶是元、明会通河分流交汇之地,其名字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。新河开通之际,运河水湍流急,常常导致两河交汇之地堤坍岸崩,为断绝水患,在此地筑起堤坝,从此矶固河靖,舟楫安流。矶坝用大型条石砌筑,铁锔相牵,横亘数丈。工程完工后,矶坝雄峙,高埠宛若鳌头,北支旧河临清、会通二闸与南支新河板闸、砖闸四布左右如鳌足,整个中洲古城区就像一只巨鳌盘踞在运河交汇处,明朝正德初年(1505)知州马纶题曰“鳌头矶”。

鳌头矶上的古建筑群,原名“弘润庵”,是一处道观,建于明代。建筑群布局四向制,北殿李公祠、西殿吕祖堂、南为望河楼、东为观音阁。明清两代,运河漕运鼎盛之时,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,舳舻往来、帆樯如织,即兴赋诗唱和,寄情抒怀。

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七绝:

咏鳌头矶

(一)

十里人家两岸分,层楼高栋入青云。

官船商舶纷纷过,击鼓鸣锣处处闻。

(二)

折岸惊流此地回,涛声日夜响春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城中烟火千家集,江上帆樯万斛来。


鳌头矶 摄影徐延林 (1)_副本.jpg